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综合指数:2021Q2指数略有下降,仍属常规浮动区间
2021年第二季度(Q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8.29万亿元,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环比增长1.3%。从中可以看出,2021年第二季度国内经济增速已经基本恢复高速增长。股权投资市场方面,2021Q2股权投资综合指数为169,同比上升21.0%;相比2019Q2水平(161)上升4.9%。整体而言,第二季度股权投资市场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募投退活动有序进行,资金循环基本顺畅。
宏观环境指数:恢复稳定上升
2021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及企业发展状况指数为178。宏观经济与企业发展情况主要受到国内生产总值、企业新增注册数、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等指标的影响。自2020年疫情获得控制后,各行业逐渐走出阴霾,各项指标显著恢复。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GDP、企业家景气指数、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等各项指标继续回升。2021年第二季度GDP同比上升7.9%,企业新增注册数同比上升0.9%;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分别同比上升118.1%、39.6%。宏观环境指数的稳步回升表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在偶发的新冠确诊病例影响中保持坚韧。宏观经济数据向好对股权投资市场的复苏与从业者的信心恢复提供了侧面支撑。
[1]中国人民银行自2019年12月起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历史数据追溯到2017年1月份,清科研究中心使用更新后的数据调整了2017年以来的所有“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参数。
[2]由于人民银行自2019年Q2开始停止发布企业家信息指数,故指数中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调整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因此最终股权投资市场指数略有变化,经测算,全年指数趋势一致。
募资指数:募资比较活跃,Q2同比增长23.3%
2021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基金共完成募资1,941支,募资金额4,547.74亿元,同比上升6.9%。第二季度通常是股权投资市场的募资旺季,2021年第二季度全市场募资分指数为132,同比增长7.4%,环比上升3.2%,募资市场有回暖迹象。但与此前历年的Q2单季度募资指数相比,2021年第二季度的募资市场不算火热:单季度募资总额约2,300亿元,远不及2016-2019年平均二季度完成3900亿元募资的历史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在资金端仍不充裕。另一方面,市场募资的两极分化程度有所扩大:2021上半年募集金额小于1亿人民币的基金占比达到65.3%,高于2020全年的54.7%;人民币市场的募资困难仍然存在,需要寻求长效机制解决。
投资指数:投资活跃度不减,重点押注科创相关领域
2021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4,230起,披露的投资金额4,700.00亿元;第二季度市场共发生2,120起投资案例,披露的投资金额为2,125.96亿元,同比上升20.3%。投资指数同比回弹主要由于2020年Q2是国内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退的时期,因此同比呈现明显涨势;若与疫情前的2019Q2相比,2021Q2的投资案例数微升0.8%,金额上升32.1%。案例数持平说明目前投资市场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金额明显上涨则反映出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在疫情后普遍出手更加谨慎,投资阶段和轮次均有不同程度的后移,平均投资金额出现了显著上升。
投资行业方面,2021年第二季度投资数量首位行业依然是IT,而生物医疗、半导体电子设备两大行业的投资热度持续,继续位列投资数量第二、三位。金额方面,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互联网、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物流位列前五位,投资金额均在200亿元量级,总投资额占到全市场的72.9%;其余行业投资金额基本处于100亿元以下,科技创新成为股权投资行业的基调,相关领域的投资渐入佳境。
退出指数:IPO市场活跃,回报水平中规中矩
2021年第二季度退出市场保持常规运行状态。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各类退出事件1,880(二季度1,130)笔,同比上升23.6%;其中被投企业IPO共1,626(二季度1,035)笔,同比上升106.6%。第二季度的IPO市场依然多样化,境内、美股、港股的被投企业IPO案例数比例约为6:3:1。境内的主板/科创板以科创类企业上市为主、美股和港股则以互联网/模式创新类企业上市为主。另外,需要注意的还有2021年上半年境外上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境外上市中企数量与境内间差距进一步被拉开,或将对境外被投企业IPO退出造成一定影响。从回报来看,由于缺少明星企业IPO,2021Q2的回报水平整体不及2021Q1,但贵在数量较多。本季度知名的VC/PE支持的企业IPO案例包括满帮集团、Boss直聘、京东物流等。
[1] 1笔退出交易指1支股权投资基金从1家被投企业退出,如N支股权投资基金从1家企业退出,则记为N笔
中国VC/PE 100指数:头部机构优势主要体现于退出端
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VC/PE 100指数为164,同比上升55.2%,环比下滑18.8%;股权投资市场的头部机构的优势在疫情褪去后逐渐体现。第二季度VC/PE100机构在募资和投资领域与市场趋势保持一致,但在退出端的活跃度超出市场平均水准。整体方面VC/PE100指数呈波动走势,但仍处于上升通道中。
募资指数:波澜不惊,与市场整体趋势一致
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VC/PE 100指数募资分指数为117,处于常态区间。由于VC/PE 100指数所涵盖的100家头部机构多数具备较强的募资能力,会按照稳定节奏进行有序募资,如部分已经在2020下半年年完成基金募资的机构(对应图中的2020Q3峰值),将大概率不会在2021年初继续募资,这样就会使得募资分指数保持低位运行。从历史的走势也可以看出,VC/PE 100指数/分指数的波动性均高于股权投资市场整体指数/对应分指数,呈现出更明显的周期性。
投资指数:头部机构投资活跃度不减
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VC/PE 100投资分指数为125,同比上升36.0%。伴随股权投资市场复苏,头部机构同步活跃。2021年Q2,VC/PE100机构贡献股权投资989笔,同比上升32.8%,继续填补2020上半年的投资缺口。
不同类型的投资机构对行业的偏好也有所差异,早期机构参投最多的行业为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食品饮料;VC和PE机构均为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早期投资与VC/PE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早期投资基金大多规模较小,难以投进估值较高的半导体/芯片类企业。大消费作为受到长期看好的赛道,近期兴起了诸多健康零食、代餐、功能饮料等细分品类,获得早期投资机构的关注。
退出指数:保持领先市场的优势
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VC/PE 100退出分指数为262,同比上升85.0%,虽不及2021Q1,但仍为统计区间内第三高的单季水平。本季度上市企业的知名度稍逊于第一季度,代表性上市事件包括满帮集团、Boss直聘、京东物流等。被投企业IPO为背后的VC/PE100机构带来了较好的账面回报。
2021年第二季度,国内经济环境和外部国际环境保持大体平稳。疫情无意中成为股权投资行业的分水岭。疫情之后,中国股权投资完全走上一条围绕实体经济、核心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内生增长之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股权投资行业仍将在波动中上升,市场机构也将在其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投资模式。伴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险资和QFLP等新资金类型在市场参与度的逐渐提高、资本市场改革逐步推进和政策对核心科技产业的长期支持,我国股权投资市场仍有较大的突破发展空间。
【指数编制说明】
2019年8月,“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指数”在千灯湖创投小镇首度发布,包含“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综合指数”和“中国VC/PE100指数”两个板块,清科研究中心受托执行、每季度更新,及时展现一级市场最新发展趋势。